上古时期,黄帝封其次子昌意于若水为诸侯,建立昌意国,号鄀(鄀通若、偌,下同)国,即鄀国。鄀国因若水而得名。鄀(若)水在哪里?旧说多以为在今天的四川,或认为在岷江、雅砻江,前者以《山海经·海内经》为代表,后者是对《水经注·若水》的认识。近代以来,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认为,黄帝时期,活动范围没有达到四川地域,若水即汝水,即今北汝河的古称,发源于河南省嵩县车村镇栗树街村北分水岭的东沙沟,流经嵩县、汝阳县、汝州市、郏县、宝丰县、襄城县、叶县七个县市,在襄城县丁营乡汇入沙河。北汝河是淮河的源头。鄀人,也即女娲部族,最早活动在北汝河的汝州并建立女娲国(鄀国);周朝初期,部分鄀人迁徙至北汝河上游,今嵩县车村盆地;不久又迁至嵩县相邻的西峡县丁河乡,重建鄀国;大约在西周中期前后,鄀国一分为二,即上鄀和下鄀;鄀国被楚国吞并后,大部分被迁至湖北鄀郢,一部分遗民迁徙至四川,并将地名带往那里,形成后来的若水等地名。
一 汝州之鄀国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先秦《世本·帝系篇》载:“青阳降居汦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秦代《吕氏春秋·古乐》载:“帝颛顼生自若水,宕处空桑,乃登为帝。”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黄帝居若水。”若水即是汝水(北汝河),“汝水”得名于远古时期的“女娲”部族。女娲被伏羲皇封于“汝水之阳”,建立“女娲国”,也即“鄀国”(今河南汝州大峪镇一带)。伏羲去世后,女娲被推举为帝,登上皇位,后世称为“女帝” “女皇”,也称“娲皇”。先秦著作《世本·氏姓篇》(张澍稡集补注):“女氏:天皇封弟娲于汝水之阳,后为天子,因称女皇,其后为女氏。”《康熙字典》载:“古人读若字为汝,故传记之文,多有以若为汝者。”《史记·张仪列传·索隐》:“若者,汝也。”上古史学专家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载:“这涡河、汝水,皆因女娲氏居此得名。”汝河因女娲氏族居此得名,最早写为“女水”,后加水写为“汝水”。大约在秦汉之时,“汝水”又写为“若水”。“女”“汝”“若”意义相通,读音相同。“若水”就是“汝水”,即今天的北汝河。黄帝时期,黄帝的次子昌意被封于若水,占居了若水之滨的古婼部落—女娲部落之地(今河南汝州纸坊镇一带),建立了姬姓鄀国(婼国)。昌意入若(鄀),取代了古婼部落—女娲部落。《世本》曰:“婼,姬姓之国,黄帝之子昌意降居若水为诸侯,此其后也。”鄀国的中心区汝州市纸坊镇,已发现有阎村、中山寨、南寨、一场(新合村)、安沟、武窑、神德宫、赵落、纸南、煤山、洪山庙等40余处鄀民活动遗址及许多二次墓葬,出土大量陶器、骨器、石器等文物,其中闻名于世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扶桑日月图”彩陶缸和“鹳象虎图”彩陶釜就出土于阎村遗址。阎村遗址旁边的黄涧河(俗名黄家河,古称黄水)和不远处的黄界河,都是为纪念黄帝以其帝号而命名。轩辕黄帝及其元妃嫘祖中晚年也在次子昌意的鄀国农耕稼穑、植桑养蚕、著书立说、颐养晚年,终老于此并卜葬于亲手开凿的黄涧河西岸。颛顼帝生于汝水(若水),在鄀国成长,汝州是颛顼帝故里。颛顼之母蜀山氏(涂山氏、淖山氏、浊山氏)昌仆来自伊水空桑(汝州西部嵩县)。幼年颛顼曾随母亲昌仆游居于空桑外祖母家,十岁时到伯父封国少昊国(河南平顶山市滍水流域),协助青阳治理九黎族,二十岁在空桑(今嵩县)加冕登帝,后迁至帝丘(今河南濮阳市)。颛顼帝时期,昌意之族鄀人随迁帝丘。颛顼帝将其故地(汝州市)封于允格族(允姓),取代姬姓鄀国,从此为允姓鄀国。《世本》载:“若水,允姓国。”《辞海》亦载:“鄀,古国名,允姓。”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马世之先生在其《中原古国历史与文化》中考证说:“鄀国,商周允姓国,最早在今河南省北汝河一带。”从昌意立国至商朝中期,鄀国相关的情况古籍缺乏记载。而自商中期到西周至春秋均有鄀国文物出土,古籍中也有鄀国相关情况的记载。商武丁时期至商末,鄀国一直是商王朝畿内政治地位较尊、经济实力较强、文化水平也较高的方国。其首领多在商王室任要职,从出土的鄀国铜器铭文看,如《若癸鼎》《若父己爵》等,鄀部族首领“亚若癸”、“ 亚若父己”均世服于商王室(“亚若癸”之“亚”为职官或爵称)。鄀国经济或与商王朝息息相关,商王时常问卜鄀的年收成情况,甲骨文卜辞有“若受年”的记载。商朝后期,鄀国的活动范围,以它和商王朝的关系,当距王朝的政治中心相去不远,仍在汝水流域一带。
二 嵩县车村之鄀国
周初,鄀国受到周王室的册封,有自己的纪年与正朔(鄀正),不用周正,不奉纪周王统年。或于此时,汝川(汝州)鄀人受到周朝统治者的冷遇,或受到打压排斥,开始向西迁徙。有一部分鄀人溯汝水(若水)而上,来到远离周朝都城的偏僻山间盆地——嵩县车村镇。《水经注·汝水》云:“汝水出河南梁县勉乡西天息山。《地理志》曰:‘出高陵山,即猛山也’。”文中提到的天息山、猛山,就是今天车村镇与白河镇之间的龙池曼。魏晋时期,今嵩县车村地区曾隶属梁县(治所在今汝州市西南古梁城)管辖。这里地处黄淮地理分界线上,濒临汝水,气候温暖,土质肥沃,风景秀丽,适宜人类生活,这批鄀人就此安顿下来。 鄀人在车村居住生活的的情况未见史籍记载,民间至今仍有传说,留有鄀民活动的古文化遗址多处。三城村东古文化遗址,面积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米,发现陶器有泥质红陶片、彩陶片、灰陶片,器形有钵、罐、小口尖底瓶,纹饰有划纹等,石器有石斧、打击石片等。火神庙古文化遗址,面积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米~2米,采集有夹砂灰陶罐、泥质灰陶、磨光黑陶片,器形有高领瓮、碗、罐、豆、鼎等,纹饰有方格纹等,火候较高。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间相互战争,相互吞并现象时有发生,狭小的车村地区已容不下这批鄀人发展壮大。在此居住期间,他们不断探索向南的出路。大约在西周共和年间,他们翻越伏牛山,迁都到达嵩县西南相邻的南阳市西峡县丁河乡,重新建起鄀国。
三 西峡、淅川之鄀国(上鄀与下鄀)
鄀人在嵩县车村短暂居留之后,翻山越岭迁徙到汉水上游支流丹水流域的商密一带(今河南西峡县西北部)建国。此地原为楚国的故都,是时楚人已南迁到郢(即今湖北荆州市江陵县北)。晋杜预《春秋左传注疏》云:“鄀本在商密,秦楚界上小国,其后迁于南郡鄀县。”清代《四库全书·经部》载:“鄀,秦楚界上小国,今郧阳上津内乡间古商密地,其后乃迁襄阳宜城界。”陈朝霞《从近处文简再析鄀国历史地理》分析道:周共王时期鄀国之物《士山盘》尚只称鄀,到周夷、厉两王始有下鄀、上鄀之分;西周晚期有上鄀器物《上鄀公敄人钟》、下鄀器物《下蠚雝公缄鼎》。因此鄀国分裂为上、下鄀时间在西周中期,夷、厉两王之前。上鄀即今河南西峡县西十五公里丁河古城遗址,下鄀即古商密之地(今河南淅川县)。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谓此鄀为鄀分枝,故称“下鄀”。马世之先生也认为:“约在西周中期,就出现了上、下鄀之分,直到春秋早期,二者还并行发展。”鄀人之所以迁居此地重建鄀国是因为鄀人与商朝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商洛一带曾是商始祖商契的封地。商契,又称殷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帝尧异母兄,帝尧封其于商洛(今陕西商州和河南淅川县一带)。司马迁《史记·殷本纪》载:帝舜将契“封于商,赐姓子氏。”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载:“商契始封于商,在《禹贡》太华之阳,洛商是也。” 明万历《湖广总志·国纪》载:“契佐禹治水有功,舜使为司徒,封于商,赐姓子氏。”注曰:“今上津县。而淅川县是明成化六年(1470年)从内乡县析置,与上津县交界。”《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秋,秦、晋伐鄀。楚斗克、屈御寇以申、息之师戍商密。”说得是公元前635年,秦国和晋国联合讨伐下鄀国,当时下鄀国的都城在商密,商密告急,楚国得知后派临近的申县县尹斗克和息县县尹屈御寇率领申、息之师,前去戍守鄀都商密。但并没有成功,反被秦军算计了,秦军在商密城下上演了一出自导自演的与楚军“歃血为盟”的好戏,下鄀国人以为秦楚联盟,只好开城投降,等秦国收服了下鄀国,再迅速调过头去对付前来戍守的楚国申息之师,斗克和屈御寇低估了秦军,双双成了秦国的俘虏。秦人担心楚国大军随后追到,匆匆退出商密回到秦国,楚国得知后,果然派出大军前来追赶,但没有追上。史料记载秦国不止一次的入侵下鄀国,但由于楚国的干扰,常常无功而返,也算是小国利用大国间隙顽强生存的一个典例。《左传?定公四年》载:“初,鄀叛楚即秦,又贰于楚。夏,秦人入鄀。”说的是公元前622年,鄀国先背楚靠秦,后又叛秦投楚。于是,秦发兵攻打鄀国,城破。不久楚又夺回。由于鄀背秦向楚,楚穆王便让鄀君举族南迁至楚国腹地。鄀国就此灭亡。像鄀国这样的诸侯小国夹在其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又倒向楚。这就产生了“朝秦暮楚”的成语。四 湖北之鄀人楚昭王十年(前506),吴国与楚国发生柏举之战,吴军攻入郢都(今荆州市荆州区纪南城)。次年,吴师撤退,楚昭王回郢。楚昭王十二年(前504),吴击败楚舟师,楚惧,迁都于鄀。因鄀邻近鄢(今湖北宜城),古文献常并称为鄢鄀之地,甚至有将鄀与鄢误为一地,称鄢鄀。楚惠王初年(前488),曾迁都于鄀,不久又迁回纪郢(今湖北荆州纪南城)。 据《荆门州志·古迹》载:“鄀城,在州北九十余里,或云在乐乡东三十五里。周鄀国,秦鄀县。隆安五年析鄀为乐乡。”即今湖北省钟祥市双河镇陈安村,遗址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500,总面积75万平方米。城墙已毁,有城壕残迹,遗址以西存有春秋至战国间墓葬46座,还有若干遗址和灰坑。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王赵政又派李信和蒙武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之机,分兵两路进攻楚国。李信率一军进攻平舆(今河南平舆西北)后,又攻鄢郢(今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再破之。秦灭楚,克郢陵、鄢陵,设南郡,依楚制为鄀县。《汉书·地理志》载:“南郡若,楚昭王自郢徙此。注:颜师古曰:春秋传作鄀。”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鄀县,古鄀子之国也,自商密徙此,为附庸,楚灭之以为邑。县南临沔津,秦以为县。”唐张守节《史记正义》:“襄阳南有鄀亭山、若乡、若水。”北宋《太平寰宇记》:“鄀亭山在县西南。山上有城垒,极峻拔,为隘险之所。一名中城山。鄀水,亦名女泉。”唐代《括地志》:“故鄀城,在乐乡县东北三十三里。”唐《元和郡县志》:“春秋鄀国城,在乐乡县北三十七里。”南宋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鄀都》注:“《舆地广记》:‘鄀县,故鄀国。春秋时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昭王畏吴,自郢迁焉,后复还郢’。唐改为乐乡,周省入宜城县,今襄阳府。”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荆门州》:“乐乡城:州北八十里。汉鄀县地,晋隆安五年桓玄以沮漳降蛮为武宁郡,又立乐乡县为治。五代周并入宜城,宋为乐乡镇,属长林县。今有乐乡镇巡司。”《读史方舆纪要·襄州》:“宜城县:县东南九十里,春秋时鄀国,自商密徙此,为楚附庸,楚灭之而县其地。定(王)六年楚令尹子西迁郢于鄀,是也。秦置若县,属南郡,汉因之。后汉改为鄀县。”《大清一统志》:“鄀县故城:在宜城县东南,春秋鄀国,秦灭以为邑,昭王徙此。秦置县,汉及晋属南郡,宋属冯翊郡,后周废。”清秦蕙田《五礼通考》:“鄀:邓州内乡县西南百二十里是;又湖广襄阳府宜城县南境亦有鄀城。《记》曰:自商密迁于此。商密即丹水也。”又“迁于鄀:今为湖广襄阳府之宜城县,所谓鄢郢也。以江陵为纪郢,故谓此为鄢郢。……今县西南九十里有故鄀城。”根据古籍记载可以确定,湖北古“鄀”地在荆山之东、汉江之西,宜城之南、荆门之北,包括现荆门市东宝区全境及钟祥市西北部(胡集、双河)和宜城市西南部。
四 四川之若水
春秋后期,商洛(河南省淅川县)的鄀国被秦国吞并,其若族人大都迁于湖北后世称为南郡鄀县(今湖北省宜城县东南)的地方。而另一些鄀人沿丹江西行到达雅砻江一带生活。为了纪念故地鄀国,他们把地名也带到了那里 。 何光岳的《炎黄源流史》载:“这个婼部族于东周初年大概也受到秦国的压迫,其中有一支便沿着河西走廊向西北迁移。”后来这只部族在迁徙过程中与羌人的一部分相融合,称为婼羌。《汉书·赵充国传》则省略为“婼”。《说文解字》称:“羌,西婼羌,西戎牧羊人也。”《汉书·西域传》记载:婼羌国只有50户(1750人),军队500人,不种田,随畜逐水草。婼羌行国的中心地在今新疆若羌县南山区一带。如果四川今有“鄀国”后裔(现无文献记载也无考古资料)的话,应为2600年前商密(今河南淅川县)鄀国后裔西迁。网络上有很多文章说四川雅安市、攀枝花市有古若水,现称雅砻江,并声言那里是颛顼帝的出生地,将以“颛顼帝故里”向四川省商标局申请注册旅游商标。而他们所说的“若水”的依据主要是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若水》:“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蜀郡就是今天四川成都一带。所说的“若水”就是今四川宜宾市之上长江干流金沙江及支流雅砻江一带。这段“若水”是由于东周初期由中原地区迁徙到那里的一部分鄀国后裔居住而得名的。这个时期较之黄帝时期、颛顼帝时期晚了3000多年,所以与昌意和颛顼帝扯不上关系,完全与河南汝州的若水相混淆了,两条河流在时间上和地域上都遥不相及。山东大学历史系田昌五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曾发表论文,指出:“‘颛顼降居若水’,本指今河南汝水,后来颛顼之苗裔有迁居今四川省,若水就搬到四川去了。”
综上所述,上古时期,女娲部族被伏羲皇封于汝水之阳,建立女娲国(今河南省汝州市大峪镇一带),其后成为女皇。女娲部族,也即鄀人,最早在河南汝水(若水)一带活动。黄帝时期,黄帝的次子昌意被黄帝封于若水(河南汝州纸坊镇一带),建立姬姓鄀国。颛顼帝时期,允格族(允姓)被颛顼帝封于鄀国,后世称其为允姓鄀国。周朝初期,鄀人沿汝水迁徙到汝水源头(今河南嵩县车村镇一带)寻求新的生存地。不久,这支鄀人又南迁至商洛(今河南省西峡、淅川)一带,重建鄀国(上鄀、下鄀)。春秋初期,商洛鄀国被楚国吞并,大部分鄀人被迁至湖北鄀郢(今湖北省宜城市),一部分鄀人沿丹水上溯至四川雅砻江一带,后来与一部分羌族游牧民融合,形成若羌族。
(2020.1)
作者简介:高万须,河南省汝州市人,生于1958年8月,大学本科毕业,高级教师,河南省文艺家协会会员,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汝州市第五届优秀人才。在报刊和网络论坛发表文史研究文章近1000篇。2014年以来,独立申报和合作申报汝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女娲国传说”“颛顼帝故里传说”“桑蚕丝织起源地传说”“大鸿氏传说”和“大奉盅”获得政府批准公布。
周明海,河南省嵩县人,出生于1959年8月,河南大学历史系毕业,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出版有《嵩州通览》一书,是《嵩县通史》的主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