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2020-11-24 10:53:46
注释:
【1】先生资禀既异,而充养有道
《孟子·告子上》: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孟子·尽心上》: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2】宽而有制
《尚书·君陈》:宽而有制,从容以和。
《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中庸》33章: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
【3】和而不流
《论语·学而》: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中庸》10章: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系辞传》: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4】忠诚贯于金石
《孟子·离娄上》:至诚而不动,未之不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5】孝悌通于神明
《孝经·感应章》: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6】视其色,其接物也,如春阳之温
《近思录》: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州,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7】其入人也,如时雨之润
《孟子·尽心上》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8】先生行己,内主于敬
《二程·粹言》卷上:或问敬。子曰:“主一之谓敬”。何谓一?子曰:“无适之谓一”。
【9】而行之以恕
《二程遗书》卷十一:以己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10】见善若出诸己
《论语·颜渊》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1】不欲弗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居广居而行大道
《孟子·滕文公下》: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3】言有物而动有常
《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礼记·缁衣》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14】明于庶物,察于人伦
《孟子·离娄下》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15】知尽性至命,必本于孝弟
《说卦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孟子·尽心下》: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
《孟子·告子下》: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6】穷神知化,由通于礼乐
《系辞传》: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大乐必易,大礼必简。
《系辞传》: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
【17】病世之学者舍近而趋远,处下而窥高
《中庸》15章: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论语·子罕》 子曰:“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18】至其道之而从,动之而和
《论语·子张》:“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
【19】不求物而物应,未施信而民信
《定性书》: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
《礼记·檀弓下》:有虞氏未施信于民而民信之,夏后氏未施敬于民而民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