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渠记》
土堤成,因为相视原隰,于堤凿阙,穿岗身为渠引水使北,乃折而东,穿渠之土尽置东岸联大堤,若城堡然。又东过官路,纳入永通支渠,故道北流十余丈,分为二,东灌村南地八十顷亩,北过村至闽营转东入永通大渠,又北而归伊,计长十二里,渠广六尺,支渠半之。凡莘店平原地二百余顷,无不沾灌。予向所云“渠而引之,因以为利”者,言始可验。然天下事,经始不善,利之所在,害亦随之,何也?渠口引水亦易冲啮,若永丰、永定古渠今沦砂石者是,挑压民田,渠稞纷攘不已。若永昌之讼,端是艺稻禾,则土疏易渗,多留退渠则水无停蓄,不开支溉灌,不广界阡隔陌,不能通融,地远难及也。拦渠筑堰,踞上截吞,遇旱加堰拨堰,往往起争也。今开渠即用废弃古路,堤阙建闸,闸外加筑小护堤,东流之水曲引而西而北,名曰莘渠,以见吾嵩伊河两岸,为渠者有矣。而渠口设闸以戢暴流,不筑堰不种稻,听开支渠以广灌溉,则今日之莘渠也。至于均利通力,高用水车,远资游渠,公而不私,让而不争,尤予开莘渠之意也夫。
小说封面

作者:万志敏霞荫堂文钞(清乾隆康基渊著)
《霞荫堂文钞》是乾隆年间嵩县贤令康基渊的文集,多数文章是康令在嵩县任职(乾隆二十八年冬至三十二年七月丁母忧回籍)期间兴修水利、兴办社学、植桑养蚕的题、记、议,为政论公务类文体,但绝不是板着面孔的机械性公文,从中可以看出康基渊的行事风格和行政效率,特别是造福于民、着眼长远,关心民瘼的赤子心怀。也可从中看出嵩县乾隆年间各保里风物、名胜及民生利弊情况,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这部书应当是康基渊四子康绍镛在任广东巡抚时,以家塾名义刻梓印刷的。
2015年7月25至27日,承蒙康令后人康为军先生、方黎辰先生等的邀请,我和罗飞前往康令老家山西兴县探访,在兴县关向应图书馆看到了缮本。先前罗飞已在网上照影,借助照影之图片,我在闲时整理了出来,在此向为军先生、方老先生及罗飞弟致谢!
个人认为,《霞荫堂文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封建时代良吏文集,特别是对于爱好文史的人来说,是第一手的真实史料,从中可见,康基渊在嵩县对各地兴利除弊的深谋远虑和政绩实行,特别是他着眼于兴利福民、兴学教化,包含着真挚的人文情怀和爱民厚德,至今读来,仍觉情渍纸页,品味无穷。与今时多数官样文章之空洞、油滑、隔膜、机械相对照,足以见文以载道,古今有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