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小组突击卸完生铁的当天中午,我曾经约过三连的车间材料员,要他到材料科办公室来班那五吨生铁的验收和移交手续,他临时有事没有来,要我过去。
我到三连,找到车间的材料员,把那五吨生铁向他们办理材料入库验收及移交的相关手续。从三连的车间办公室办完事出来,我站在车间门口,就发现有一个陌生人,那个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不知道他是从哪儿来的,我看着他在三连废钢铁料场,不停地翻动着一个直径大约有1米,长约有2米的废铸铁管。心里不禁提高了警惕。得查查那个人的来历。
于是,我马上问站在身旁的一个工人:“那个人是干什么的?”
那个工人回答:“这个人,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我也不认识。可以肯定地说,车间里没有这个人。”
我立刻采取行动,走上前把手一伸,一把拦住正在废钢铁料场里翻动废铸铁管的那个人:“请问你是干什么的?是谁批准你来这里的,你有什么事?你想在这里做什么?”
那个人见我对他如此不客气,连珠炮似的问话,很快就明白我,我对他的来历已经产生了怀疑,连忙站起身回答我:“别误会,我不是坏人,我在找这个部件,这个部件我已经找了很长时间了,这个东西对我们单位很有用处。”
说着递给我一张介绍信。我接过来一看,上面盖的公章是成都市中药材公司的。
他继续说道,他们想找我们厂求援,把这个铸铁件卖给他们做一个制作中成药的设备部件。问我行不行?能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我立即告诉他:“请你等一等,你说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说了不算,我们得需要马上研究一下。”
说完,我转身又进了三连的办公室,就找到三连的车间主任,向他问起废钢铁料场里的那节废旧的铸铁管,你们还要不要了。
车间主任对我笑了笑,不紧不慢地说:“我们如果说是要,就是把它打碎后,做废钢铁使用,不过那个物件太大,但要想打碎它,还挺费事,所以我们把它撂在那儿,一直都没有去动它。如果我们说是不要,是因为那个家伙不是正式工件。那节管子也是外单位送废铁时带过来的。你问这个要干什么?”
我说:“我先要说的是,如果你们确定是不要,那我就把它处理了。”
车间主任很爽快地回答道:“那你就把它处理了吧,要不然老放在废钢铁堆里,那么大的家伙,还挺占地方的。”
有了三连车间主任的那几句话,我心里有了一点儿底了。我接着又给厂里的保卫科打了一个电话。要他们帮我查一下成都市中药材公司的电话号码和公司地址。不一会儿,保卫科就回过来一个电话。我做了记录。
放下电话,我就拿着刚才那个人给我的单位介绍信,看着上面的电话号码和公司地址,和电话记录上的电话号码和公司地址相对应。结论是完全一致。我心里有谱了。刚才那个人没撒谎。说的都是实话。
至于能不能办成,我想,先向我们科长报告。我做不了主。但是可以向科长建议。因为三连的车间主任已经明确表态了。他需要腾出场地,把那节废管子卖掉,还能卖出几个钱。多多少少还可以给厂里添点收入。
于是,我从三连办公室转身出来,找到那位中医药公司的人,告诉他:“我现在到厂部,向厂里的有关部门汇报一下,如果没啥问题,你跟我到厂里来办一下相关手续。”
回到材料科办公室,我把那个人先拦在门外,我先进到办公室里,把刚才的事和我的处理建议,先后依次向我的老科长简明扼要地做了汇报,并且征求他的意见。
老科长说:“你把那节废管材当铸铁件卖,就不怕人背后议论,会说你搞资本主义吗?”
我回答道:“我处理出去的这节东西,是由厂里财务科收钱,我个人又沾不到一分钱,整个过程都是公开的。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想我是能够说得清楚的。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想得到你的支持和批准,你到底同不同意?”
这时候的老科长,模棱两可地说着活络话:“那你就好好给算一算,只要我们别吃亏就行。”
既然科长已经放出话了,他不反对办这件事,只是要求别吃亏就行。那我就可以公开地具体办这件事了。
于是。我先到门外,把那个人请进办公室坐下,给他端上一杯茶,安顿他,在我的办公桌前先坐下。调整一下我的思路。就开始具体计算了。该怎么计算,心中无数,一旦拿起笔来,我就有点儿蒙了。
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何况在那个年月,数学几何方面的书就更少。我向尚师傅求教,怎么计算。尚师傅看着我,有些不高兴了。他不满地说“过去的书都念到哪儿去了?”
我抠着脑袋不好意思地说“先别骂了。提示一下。”
尚师傅拿出一张信签纸,写下了一行字“重量等于面积乘以厚度再乘以比重。”
接过这张字条,我好像有一点儿思路了。
按照尚师傅的提示,先计算面积。这面积不大好算。因为这节是承插式的铸铁管,进水和出水的口径不一样。
我只好先算好算的。直管部分的面积,就用管外径乘以圆周率。在减去铸铁管的厚度,得到铸铁管直管部分的管材周长。再用这个管材周长乘以直管部分的长度。得到这节铸铁管直管部分的面积。
难算的就是,承插街头的那一节。那个形状就像是一个碗坐落在管头上。由于没有手册可查,我只好采用近似于球缺体的面积来计算
就是球缺体的外表面,这个公式我在学校里没有学过。这个计算方法我只好放弃。
看来这个办法不行,难度太大,就另想办法。看着尚师傅出门办事了。我就想着一个偷懒的办法。使用近似值的计算法。反正我就用这一回,下不为例
当那个成都中药材公司的人的面,开始计算这节铸铁管的重量。用解析几何的办法,参照圆环计算公式和圆柱体的计算公式。用算盘打好一阵了,还是没有算出来,
当时还没有计算器,只能采用手算和笔算的方式,要不然就是打算盘。后来我镇定了一下,拉开我的办公桌,翻出了我弟弟的数学教科书,终于查出了基本计算公式:“(R*R-r*r)*3.14*L”连忙抄写在那一张稿签纸上。
依据这个计算公式,采用代数的基本原理,确定了这节铸铁管的外半径R为0.512米,内半径r为0.500米,这节管件外径和内径,我分别采用了近似值,尺寸略微控制紧一点儿。长度为2米.铸铁管的重量比重为7.85吨/每立方米。
最终计算出这节铸铁管的重量。按照74年五冶材料预算价格最终得出这节铸铁管的全部费用。
结果肯定是显而易见,铸铁管的价格肯定把废管材的价格高,不论怎么算,只要把重量算正确。这次的买卖绝对吃不了亏。
当我填完材料销售单,请老科长签完字,就把那位中医药公司的人带到财务科办完交款手续,我返回三连铸造车间指挥者铲车司机,把这节铸铁管转运到厂门口的路边,做上已经销售的标记,由中医药公司的人自己来提货就行了。
后来,尚师傅把我处理掉的那节废管子,留下的存根看了又看,他拿出一个材料手册,对照那节管子的主要参数,相对应地做了一个比较。我计算的结果和手册上查到的结果相比较。误差在百分之二以内。数据基本上可靠。
后来尚师傅告诫我。以后要多动脑子。当时我不愿意跟你说太多的话。其目的就是想阻拦你,你做得这件事办得有些毛躁。还好。还没有出事。也没人说什么。这事也就算过去了。那截管子,你是给处理掉了。没人来找后账,算你便宜。
尚师傅继续说道:“万一,人家公司要你提供合格证明。你拿得出来吗?肯定没有。你都不知道这个管子是哪里来的。如何拿得出什么材质证明书。”
我张口结舌,谁不出话来。
尚师傅又继续说道:“再万一,那截管子别人使用的时候,由于材料本身的原因,爆裂了,出了事故。这个责任谁来负?”再万一,那截管子别人使用的时候,由于材料本身的原因,爆裂了,出了事故。这个责任谁来负?"
我开始头上冒汗了。
尚师傅稍微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眼睛不要只看着那几个钱,就莽莽撞撞地干事情,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现在不是你在当模型工的时候。你的产品做坏了,或者做得不对。检验不合格,工段长杨师傅就不会给你盖那个合格专用章,那就不会传到下道工序。而你现在,手里掌握着厂里的各种材料,你签出的每一张单子,都直接被别人拿去当重要的依据使用。你办的每一件事,不是代表你自己。是代表我们这个厂。这里面的厉害关系,你弄清楚没有?”
尚师傅的这几番话,我都听到了。越想越感到后怕。
尚师傅此刻可能是说的累了。又停顿了一下,又继续说道:”回想起来,我真替你害怕。将来真要是出了事故,我们厂的声誉要受到影响。你该承担多大的责任,想想吧。而且受处分的绝不是你一个人。要牵扯到一大批人。你来那么久,我从来对你都很宽容,可能是把你惯坏了。我的好好敲打一下你了。所以我说。你这件事情干得太冒失啊。你该好好总结一下经验教训了。”
这次给我的教训,实在太深了。在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到过很多的学生。我也经常把这件事讲给我的学生们听。要他们办事情一定要仔细地想想,多看看。不要贪便宜。办事情一定要讲依据。要预见后果。
1975年10月,科长要把我带车四川省的彭县城关去提货,地点在彭县街上的一个农业机械修理厂,任务是把我们厂委托他们加工的氧气瓶帽拉回来。
请看下一节《氧气瓶帽的风波》
小说封面

作者:石建华我的职场路
《我的职场路》这个长篇连载的文章里,每个章节里所描述的故事情节,不是虚构,涉及到的人物,姓名。在部影响文章结构的情况下,姓氏不变,名字有所改动。有些只是用姓氏和职务。没有使用姓名。
故事里所涉及到的工作单位。名称只采用了简称。没有使用全称。
人物:按出场的顺序
新工人培训班的二连连长;转业军人,老工人,性格朴实,倔强,爱憎分明,敢于坚持原则。是个老实人。可能是当兵的时间太长了,养成了一种习惯,不论干什么,都喜欢服从命令,不愿动脑。工作方法过于简单,习惯于按别人的要求,被动第服从和执行,这样处理问题的结果,经常叫人地笑皆非。
军管会主任孙德功。现役军人,副军级,对人热情,乐于助人,愿意为别人解决困难,坚持原则,对是不对人,不管是谁,只要有错,他一经发现,坚决批评,绝不留情。对于那些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人,他特别尊重。对于精通业务的专家,他更是千方百计地在工作上创造条件,给与支持,在生活上尽量给与照顾。
老连长(后来为老科长):是个老八路出身,文化水平不高,念过两年私塾,后来在部队,跟着文化教员,学点文化。后来从抗美援朝转业到企业,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原则,在我进厂的几年里,他先是我的车间主任,后来又成为我的科长,对我的教育影响很深。
工段长杨师傅:辽宁抚顺人,八级木模工。在我学徒那些年,不仅亲自动手,给我们示范,手把手第教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叫我学会怎样做人。
施心谷 我的师傅,我就是跟着他,具体学习木模工,跟他当学徒。从71年5月到75年6月,我是一直跟在他的身后,一招一式第学习技术。我师傅对我的要求很严格,有些时候,我觉得他的脾气,跟我父亲的脾气,对照起来,简直是一摸一样。弄得我都有些怕他了。不过,跟着他的时间长了,也习惯了他的上海口音,有些时候,还可以从当一下他的翻译官。和师傅之间的沟通也好的多了。
三连林副指导员。工作多年了,一直是个工代干。文化不高,坚持原则。工作方法简单,不管对谁,都端着政工干部的架势,居高临下,管用那种阶级斗争的观点,去分析处理车间里所有的人和事。弄得大家都不高兴。没有人愿意去理他。后来调到厂部行政科,谁也不相信,自己亲自后来被迫离厂。
材料科尚师傅,五十多岁,高高的个头,戴着一副老花镜。我学材料计划专业的师傅。从75年6月到76年6月,我跟了他一年,在这一年里。他的确是在巴心巴肝滴在教我。我也是积极努力的学。他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只要一有空闲,他就要我练习打算盘。我知道,师傅的算盘,在全公司都是挂了号的。还没听说他输给谁呢。
牟实均老师,中等个,瘦瘦的身材,戴着一副近视眼镜,五三年毕业的大学生,计划处合同预算科的老经济师,我是从78年10月开始,就跟着他学习预算。他的知识相当渊博。我看到很多人向他请教问题,几乎没有他答不上来的。他在处理各种预算业务的时候,很少看他翻书本,事后我再查有关文件规定,发现他说的,和文件规定一字不差。就像一本活的工具书。而且他处理问题的方法不死版,大家都容易接受。我跟着他,学会了很多是本上学不来的东西。
郭世安,五冶成钢工程项目部经理。我最先认识他,是在一个工程项目的审计上,我负责审核他的一个建设项目。他那个项目工程干亏了。赔了几十万的钱。公司立案审查。我就在负责具体的审计。我客观地审核了以后。提出的审计报告中,下得评语是:他的基建队伍,缺少有经验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是造成项目亏损的主要原因。没有想到,郭世安看到我对项目审计的评语,立马拿出笔,立刻签字同意了。
事情过一年以后。总公司签订了成钢项目,成立五冶成钢工程项目部,郭世安是总公司委派的项目经理,没想到,是他在组建项目部班子的时候,第一个就点了我的将。
1971年1月底,我从四川省洪雅县罗坝公社的光荣一队,奉调返回成都,在全民所有制的大型企业,冶金部第五冶金建设公司工作,一直到2006年4月退休,
在这所大型企业里,三十五年的奋斗中,我先后做过木模学徒工、材料计划员、工程造价审核,从初中生,经过自学,在经济管理刊授联合大学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分校,取得工业企业管理大专毕业证书。相继评定为经济员、助理经济师、经济师、高级经济师。1972年12月入团。1989年5月入党。
我也和别人一样,是以初中文化为起点,通过自学,取得了工业企业管理专科的大学专科文凭。从一个木模学徒工,逐步成为了一个高级经济师。
难忘的1969年1月,伴随着全国上山下乡插队落户风起云涌般的不断深入,我来到四川省洪雅县罗坝公社光荣一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从1969年1月至1971年1月,在这两年中,令人难忘的艰苦劳动锻炼,以及困难生活的环境,是我磨炼人生意志的第一步。广阔天地里,我完成了从学生到农民的蜕变。
1971年1月底,奉调返回成都后,在全民所有制的大型企业,冶金部第五冶金建设公司里,从一个模型房的学徒工开始,然后到材料科的计划员,最后到计划处的高级经济师,历时三十五年的时光,一直工作到2006年4月才退休,三十五年的人生求索,可以这样说,我一直在努力奋斗着,没有虚度时光。
回首近四十年来,个人努力奋斗的历年往事,不得不让人感慨万千。我们这一代人,成长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和我们的共和国成长的命运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