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隱】案:篇言十二,實敘十三者,賤夷狄不數吳,又霸在後故也。不數而敘之者,闔閭霸盟上國故也。
太史公讀春秋曆譜諜,【索隱】案:劉杳云「三代系表旁行邪上,並效周譜「效」,原作「放」,據耿本、黃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改。按:梁書卷五〇劉杳傳引作「效」。。譜起周代。藝文志有古帝王譜。又自古爲春秋學者,有年曆、譜諜之說,故杜元凱作春秋長曆及公子譜。蓋因於舊說,故太史公得讀焉」也。至周厲王,未嘗不廢書而歎也。曰:嗚呼,師摯見之矣!【集解】鄭玄曰:「師摯,太師之名。周道衰微,鄭衛之音作,正樂廢而失節,魯太師摯識關雎之聲,首理其亂也。」紂爲象箸【索隱】鄒氏及劉氏皆音直慮反,即筯也。今案:箕子云「爲象箸者必爲玉桮」,則箸者是樽也,音治略反。而箕子唏。【索隱】唏,嗚歎聲,音許既反。又音希,希亦聲餘,故記曰:「夫子曰嘻其甚也」,亦餼音也。周道缺,詩人本之衽席,關雎作。仁義陵遲,鹿鳴刺焉。及至厲王,以惡聞其過,【索隱】惡,烏故反。過,古臥反。故國語云厲王止謗,道路以目是也。公卿懼誅而禍作,厲王遂奔于彘,【索隱】彘,地名,在河東,後爲永安縣也。亂自京師始,而共和行政焉。是後或力政,彊乘弱,興師不請天子。然挾王室之義,【索隱】挾音協也。以討伐爲會盟主,政由五伯,【索隱】伯音霸。五霸者,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諸侯恣行,【索隱】下孟反。淫侈不軌,賊臣篡子滋起矣。齊、晉、秦、楚其在成周微甚,封或百里或 五十里。晉阻三河,齊負東海,楚介江淮,【索隱】介音界,言楚以江淮爲界。一云介者夾也。秦因雍州之固,四國迭興「國」,原作「海」,據景祐本、紹興本、耿本、黃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改。,更爲伯主,文武所襃大封,皆威而服焉。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餘君,莫能用,故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於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索隱】文去重。去,羌呂反。重,逐龍反。言約史記脩春秋,去其重複之文也「複之」二字原無,據耿本、黃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補。。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七十子之徒口受其傳指,【索隱】傳音逐宣反。爲有所刺譏襃諱挹損之文辭不可以書見也。魯君子左丘明懼弟子人人異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鐸椒爲楚威王傳,爲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爲鐸氏微。【索隱】鐸椒所撰。名鐸氏微者,春秋有微婉之詞故也。趙孝成王時,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勢「勢」,凌本、殿本作「世」,本書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同。,亦著八篇,爲虞氏春秋。【正義】案:其文八篇,藝文志云十五篇,虞卿撰。呂不韋者,秦莊襄王相,亦上觀尚古,刪拾春秋,集六國時事,以爲八覽、六論、十二紀,爲呂氏春秋。及如荀卿、孟子、公孫固、韓非【索隱】荀況、孟軻、韓非皆著書,自稱「子」。宋有公孫固,無所述。此固,齊人韓固,傳詩者。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書,不同勝紀。漢相張蒼曆譜五德,【索隱】案:張蒼著終始五德傳也。上大夫董仲舒推春秋義,頗著文焉【索隱】作春秋繁露是。。
太史公曰:儒者斷其義,馳說者騁其辭,不務綜其終始;曆人取其年月,數家【索隱】上音疏具反,謂陰陽術數之家也。隆於神運,【集解】徐廣曰:「一作『通』也。」譜諜獨記世謚,其辭略,欲一觀【索隱】壹觀。音官諸要難。【索隱】下奴丹反。於是譜十二諸侯,自共和訖孔子,表見春秋、國語學者所譏盛衰大指著于篇,爲成學治古文者【集解】徐廣曰:「一云『治國聞者』也。」要刪焉【索隱】爲成學治文者要刪焉。言表見春秋國語,本爲成學之人欲覽其要耿本、黃本、彭本、柯本、凌本、殿本、此下有「攻文之士以」五字。,故刪爲此篇焉。。
周 | 魯 | 齊 | 晉 | 秦 | 楚 | 宋 | 衛 | 陳 | 蔡 | 曹 | 鄭 | 燕 | 吳 | |
庚申 | 共和元年【集解】徐廣曰:「自共和元年,歲在庚申,訖敬王四十三年,凡三百六十五年。共和在春秋前一百一十九年。」【索隱】宣王少,周召二公共相王室,故曰共和。宣王,厲王之子也。徐氏云:「元年至敬王四十三年,凡三百六十五年。共和在春秋前一百一十九年也。」厲王子居召公宮,是爲宣王(六)。王少(七),大臣共和行政。 | 真公濞【索隱】系本作「慎公摯」。鄒誕本作「慎公嚊」,真公,伯禽之玄孫。十五年一云十四年。 | 武公壽【索隱】太公五代孫,獻公子也。宋忠曰:「武公十年,宣王大臣共行政,號曰共和。十四年,宣王即位。」十年。 | 靖侯宜臼【索隱】唐叔五代孫,厲侯之子也。宋衷曰:「唐叔已下五代無年紀。」十八年 | 秦仲【索隱】非子曾孫,公伯之子。宣王命爲大夫,誅西戎也。四年 | 熊勇【索隱】楚,羋姓,粥熊之後,因氏熊。熊勇,熊延之子,熊繹十一代孫。七年 | 釐公【索隱】微仲六代孫,厲公之子也。十八年 | 釐侯【索隱】康叔七代孫(八),頃侯之子。頃侯賂周,始命爲候。十四年 | 幽公寧【索隱】胡公五代孫。十四年 | 武伯【索隱】蔡仲五代孫也。二十三年 | 夷伯【索隱】名喜,振鐸六代孫也。二十四年 | 惠侯【索隱】召公奭九世孫也。立三十八年。二十四年 | ||
二 | 十六 | 十一 | 晉釐侯司徒元年 | 五 | 八 | 十九 | 十五 | 十五 | 二十四 | 二十五 | 二十五 | |||
三 | 十七 | 十二 | 二 | 六 | 九 | 二十 | 十六 | 十六 | 二十五 | 二十六 | 二十六 | |||
四 | 十八 | 十三 | 三 | 七 | 十 | 二十一 | 十七 | 十七 | 二十六 | 二十七 | 二十七 | |||
甲子 | 五 | 十九 | 十四 | 四 | 八 | 楚熊嚴元年 | 二十二 | 十八 | 十八 | 蔡夷侯元年 | 二十八 | 二十八 | ||
六 | 二十 | 十五 | 五 | 九 | 二 | 二十三 | 十九 | 十九 | 二 | 二十九 | 二十九 | |||
七 | 二十一 | 十六 | 六 | 十 | 三 | 二十四 | 二十 | 二十 | 三 | 三十 | 三十 | |||
八 | 二十二 | 十七 | 七 | 十一 | 四 | 二十五 | 二十一 | 二十一 | 四 | 曹幽伯彊元年 | 三十一 | |||
九 | 二十三 | 十八 | 八 | 十二 | 五 | 二十六 | 二十二 | 二十二 | 五 | 二 | 三十二 | |||
十 | 二十四 | 十九 | 九 | 十三 | 六 | 二十七 | 二十三 | 二十三 | 六 | 三 | 三十三 | |||
十一 | 二十五 | 二十 | 十 | 十四 | 七 | 二十八 | 二十四 | 陳釐公孝元年 | 七 | 四 | 三十四 | |||
十二 | 二十六 | 二十一 | 十一 | 十五 | 八 | 宋惠公覵元年【索隱】覵音閑。有音下板反。 | 二十五 | 二 | 八 | 五 | 三十五 | |||
十三 | 二十七 | 二十二 | 十二 | 十六 | 九 | 二 | 二十六 | 三 | 九 | 六 | 三十六 | |||
十四 宣王即位,共和罷。【索隱】二相還政,宣王稱元年也。 | 二十八 | 二十三 | 十三 | 十七 | 十 | 三 | 二十七 | 四 | 十 | 七 | 三十七 | |||
甲戌 | 宣王元年(九) | 二十九 | 二十四 | 十四 | 十八 | 楚熊霜元年 | 四 | 二十八 | 五 | 十一 | 八 | 三十八 | ||
二 | 三十 | 二十五 | 十五 | 十九 | 二 | 五 | 二十九 | 六 | 十二 | 九 | 燕釐侯莊【索隱】徐廣云一無「莊」字。案:燕失年紀及君名(一〇),此言「莊」者,衍字也。元年 | |||
三 | 魯武公敖元年 | 二十六 | 十六 | 二十 | 三 | 六 | 三十 | 七 | 十三 | 曹戴伯鮮元年 | 二 | |||
四 | 二 | 齊厲公無忌元年 | 十七 | 二十一 | 四 | 七 | 三十一 | 八 | 十四 | 二 | 三 | |||
五 | 三 | 二 | 十八 | 二十二 | 五 | 八 | 三十二 | 九 | 十五 | 三 | 四 | |||
六 | 四 | 三 | 晉獻侯籍元年 | 二十三 | 六 | 九 | 三十三 | 十 | 十六 | 四 | 五 | |||
七 | 五 | 四 | 二 | 秦莊公其【索隱】其,名也。案:秦之先公並不記名,恐其非名。元年 | 楚熊徇元年 | 十 | 三十四 | 十一 | 十七 | 五 | 六 | |||
八 | 六 | 五 | 三 | 二 | 二 | 十一 | 三十五 | 十二 | 十八 | 六 | 七 | |||
九 | 七 | 六 | 四 | 三 | 三 | 十二 | 三十六 | 十三 | 十九 | 七 | 八 | |||
十 | 八 | 七 | 五 | 四 | 四 | 十三 | 三十七 | 十四 | 二十 | 八 | 九 | |||
甲申 | 十一 | 九 | 八 | 六 | 五 | 五 | 十四 | 三十八 | 十五 | 二十一 | 九 | 十 | ||
十二 | 十 | 九 | 七 | 六 | 六 | 十五 | 三十九 | 十六 | 二十二 | 十 | 十一 | |||
十三 | 魯懿公戲元年 | 齊文公赤元年 | 八 | 七 | 七 | 十六 | 四十 | 十七 | 二十三 | 十一 | 十二 | |||
十四 | 二 | 二 | 九 | 八 | 八 | 十七 | 四十一 | 十八 | 二十四 | 十二 | 十三 | |||
十五 | 三 | 三 | 十 | 九 | 九 | 十八 | 四十二 | 十九 | 二十五 | 十三 | 十四 | |||
十六 | 四 | 四 | 十一 | 十 | 十 | 十九 | 衛武公和元年 | 二十 | 二十六 | 十四 | 十五 | |||
十七 | 五 | 五 | 穆侯弗生【索隱】晉穆侯生。案:系家名費生,或作「?生」。系本名弗生,則生是穆公名。費?弗不同爾(一一)。元年 | 十一 | 十一 | 二十 | 二 | 二十一 | 二十七 | 十五 | 十六 | |||
十八 | 六 | 六 | 二 | 十二 | 十二 | 二十一 | 三 | 二十二 | 二十八 | 十六 | 十七 | |||
十九 | 七 | 七 | 三 | 十三 | 十三 | 二十二 | 四 | 二十三 | 蔡釐侯所事【索隱】蔡釐侯所。案:系家釐侯名所事。元年 | 十七 | 十八 | |||
二十 | 八 | 八 | 四 取齊女爲夫人。 | 十四 | 十四 | 二十三 | 五 | 二十四 | 二 | 十八 | 十九 | |||
甲午 | 二十一 | 九 | 九 | 五 | 十五 | 十五 | 二十四 | 六 | 二十五 | 三 | 十九 | 二十 | ||
二十二 | 魯孝公稱元年伯御立爲君,稱爲諸公子云。伯御,武公孫。 | 十 | 六 | 十六 | 十六 | 二十五 | 七 | 二十六 | 四 | 二十 | 鄭桓公友【索隱】宣王母弟。宣王二十二年封之鄭,立三十六年,與幽王俱死犬戎之難也。元年始封。周宣王母弟。 | 二十一 | ||
二十三 | 二 | 十一 | 七 以伐條生太子仇。 | 十七 | 十七 | 二十六 | 八 | 二十七 | 五 | 二十一 | 二 | |||
二十四 | 三 | 十二 | 八 | 十八 | 十八 | 二十七 | 九 | 二十八 | 六 | 二十二 | 三 | 二十三 | ||
二十五 | 四 | 齊成公說【索隱】系家「說」作「脫」。元年 | 九 | 十九 | 十九 | 二十八 | 十 | 二十九 | 七 | 二十三 | 四 | 二十四 | ||
二十六 | 五 | 二 | 十 以千畝戰生仇弟成師。二子名反,君子譏之。後亂。 | 二十 | 二十 | 二十九 | 十一 | 三十 | 八 | 二十四 | 五 | 二十五 | ||
二十七 | 六 | 三 | 十一 | 二十一 | 二十一 | 三十 | 十二 | 三十一 | 九 | 二十五 | 六 | 二十六 | ||
二十八 | 七 | 四 | 十二 | 二十二 | 二十二 | 三十一 宋惠公薨。 | 十三 | 三十二 | 十 | 二十六 | 七 | 二十七 | ||
二十九 | 八 | 五 | 十三 | 二十三 | 楚熊鄂元年(一二) | 宋戴公立。元年 | 十四 | 三十三 | 十一 | 二十七 | 八 | 二十八 | ||
三十 | 九 | 六 | 十四 | 二十四 | 二 | 二 | 十五 | 三十四 | 十二 | 二十八 | 九 | 二十九 | ||
甲辰 | 三十一 | 十 | 七 | 十五 | 二十五 | 三 | 三 | 十六 | 三十五 | 十三 | 二十九 | 十 | 三十 | |
三十二 | 十一 周宣王誅伯御,立其弟,稱是爲孝公。 | 八 | 十六 | 二十六 | 四 | 四 | 十七 | 三十六 | 十四 | 三十 | 十一 | 三十一 | ||
三十三 | 十二 | 九 | 十七 | 二十七 | 五 | 五 | 十八 | 陳武公靈元年 | 十五 | 曹惠公伯雉(一三)【索隱】一作「兕」。元年 | 十二 | 三十二 | ||
三十四 | 十三 | 齊莊公贖【索隱】劉氏音神欲反。系家及系本並作「購」。元年 | 十八 | 二十八 | 六 | 六 | 十九 | 二 | 十六 | 二 | 十三 | 三十三 | ||
三十五 | 十四 | 二 | 十九 | 二十九 | 七 | 七 | 二十 | 三 | 十七 | 三 | 十四 | 三十四 | ||
三十六 | 十五 | 三 | 二十 | 三十 | 八 | 八 | 二十一 | 四 | 十八 | 四 | 十五 | 三十五 | ||
三十七 | 十六 | 四 | 二十一 | 三十一 | 九 | 九 | 二十二 | 五 | 十九 | 五 | 十六 | 三十六 | ||
三十八 | 十七 | 五 | 二十二 | 三十二 | 楚若敖【索隱】熊鄂子熊儀也,號若敖也。元年 | 十 | 二十三 | 六 | 二十 | 六 | 十七 | 言頃侯元年 | ||
三十九 | 十八 | 六 | 二十三 | 三十三 | 二 | 十一 | 二十四 | 七 | 二十一 | 七 | 十八 | 二 | ||
四十 | 十九 | 七 | 二十四 | 三十四 | 三 | 十二 | 二十五 | 八 | 二十二 | 八 | 十九 | 三 | ||
甲寅 | 四十一 | 二十 | 八 | 二十五 | 三十五 | 四 | 十三 | 二十六 | 九 | 二十三 | 九 | 二十 | 四 | |
四十二 | 二十一 | 九 | 二十六 | 三十六 | 五 | 十四 | 二十七 | 十 | 二十四 | 十 | 二十一 | 五 | ||
四十三 | 二十二 | 十 | 穆侯卒,弟殤叔自立,太子仇出奔。 | 三十七 | 六 | 十五 | 二十八 | 十一 | 二十五 | 十一 | 二十二 | 六 | ||
四十四 | 二十三 | 十一 | 晉殤侯元年 | 三十八 | 七 | 十六 | 二十九 | 十二 | 二十六 | 十二 | 二十三 | 七 | ||
四十五 | 二十四 | 十二 | 二 | 三十九 | 八 | 十七 | 三十 | 十三 | 二十七 | 十三 | 二十四 | 八 | ||
四十六 | 二十五 | 十三 | 三 | 四十 | 九 | 十八 | 三十一 | 十四 | 二十八 | 十四 | 二十五 | 九 | ||
幽王元年 | 二十六 | 十四 | 四 仇攻殺殤叔,立爲文侯。 | 四十一 | 十 | 十九 | 三十二 | 十五 | 二十九 | 十五 | 二十六 | 十 | ||
二 三川震。 | 二十七 | 十五 | 晉文侯仇元年 | 四十二 | 十一 | 二十 | 三十三 | 陳夷公說元年 | 三十 | 十六 | 二十七 | 十一 | ||
三 王取襃姒。 | 二十八 | 十六 | 二 | 四十三 | 十二 | 二十一 | 三十四 | 二 | 三十一 | 十七 | 二十八 | 十二 | ||
四 | 二十九 | 十七 | 三 | 四十四 | 十三 | 二十二 | 三十五 | 三 | 三十二 | 十八 | 二十九 | 十三 | ||
甲子 | 五 | 三十 | 十八 | 四 | 秦襄公元年 | 十四 | 二十三 | 三十六 | 陳平公燮元年 | 三十三 | 十九 | 三十 | 十四 | |
六 | 三十一 | 十九 | 五 | 二 | 十五 | 二十四 | 三十七 | 二 | 三十四 | 二十 | 三十一 | 十五 | ||
七 | 三十二 | 二十 | 六 | 三 | 十六 | 二十五 | 三十八 | 三 | 三十五 | 二十一 | 三十二 | 十六 | ||
八 | 三十三 | 二十一 | 七 | 四 | 十七 | 二十六 | 三十九 | 四 | 三十六 | 二十二 | 三十三 | 十七 | ||
九 | 三十四 | 二十二 | 八 | 五 | 十八 | 二十七 | 四十 | 五 | 三十七 | 二十三 | 三十四 | 十八 | ||
十 | 三十五 | 二十三 | 九 | 六 | 十九 | 二十八 | 四十一 | 六 | 三十八 | 二十四 | 三十五 | 十九 | ||
十一 幽王爲犬戎所殺。 | 三十六 | 二十四 | 十 | 七 始列爲諸侯。 | 二十 | 二十九 | 四十二 | 七 | 三十九 | 二十五 | 三十六 以幽王故,爲犬戎所殺。 | 二十 | ||
平王元年東傒洛邑。 | 三十七 | 二十五 | 十一 | 八 初立西畤,祠白帝。 | 二十一 | 三十 | 四十三 | 八 | 四十 | 二十六 | 鄭武公滑突【索隱】滑,一作「掘」,並音胡忽反。元年 | 二十一 | ||
二 | 三十八 | 二十六 | 十二 | 九 | 二十二 | 三十一 | 四十四 | 九 | 四十一 | 二十七 | 二 | 二十二 | ||
三 | 魯惠公弗涅【索隱】魯惠公弗生。系家作「弗涅」,系本作「弗皇」。元年 | 二十七 | 十三 | 十 | 二十三 | 三十二 | 四十五 | 十 | 四十二 | 二十八 | 三 | 二十三 | ||
甲戌 | 四 | 二 | 二十八 | 十四 | 十一 | 二十四 | 三十三 | 四十六 | 十一 | 四十三 | 二十九 | 四 | 二十四 | |
五 | 三 | 二十九 | 十五 | 十二 伐戎至岐而死。 | 二十五 | 三十四 | 四十七 | 十二 | 四十四 | 三十 | 五 | 燕哀侯元年 | ||
六 | 四 | 三十 | 十六 | 秦文公元年 | 二十六 | 宋武公司空元年 | 四十八 | 十三 | 四十五 | 三十一 | 六 | 二 | ||
七 | 五 | 三十一 | 十七 | 二 | 二十七 | 二 | 四十九 | 十四 | 四十六 | 三十二 | 七 | 燕鄭侯元年 | ||
八 | 六 | 三十二 | 十八 | 三 | 楚霄敖【索隱】楚甯敖。案:系家若敖子熊坎立,是爲霄敖。此作「甯敖」,恐是「霄」字訛變爲「甯」也。劉伯莊但隨字而音,更不分析。元年 | 三 | 五十 | 十五 | 四十七 | 三十三 | 八 | 二 | ||
九 | 七 | 三十三 | 十九 | 四 | 二 | 四 | 五十一 | 十六 | 四十八 | 三十四 | 九 | 三 | ||
十 | 八 | 三十四 | 二十 | 五 | 三 | 五 | 五十二 | 十七 | 蔡共侯興元年 | 三十五 | 十 娶申侯女武姜。 | 四 | ||
十一 | 九 | 三十五 | 二十一 | 六 | 四 | 六 | 五十三 | 十八 | 二 | 三十六 | 十一 | 五 | ||
十二 | 十 | 三十六 | 二十二 | 七 | 五 | 七 | 五十四 | 十九 | 蔡戴侯元年 | 曹穆公元年 | 十二 | 六 | ||
十三 | 十一 | 三十七 | 二十三 | 八 | 六 | 八 | 五十五 | 二十 | 二 | 二 | 十三 | 七 | ||
甲申 | 十四 | 十二 | 三十八 | 二十四 | 九 | 楚蚡冒【索隱】鄒氏云「蚡」一作「粉」,音憤(一四)。冒音亡報反,有音默也。元年 | 九 | 衛莊公楊元年 | 二十一 | 三 | 三 | 十四 生莊公寐生。 | 八 | |
十五 | 十三 | 三十九 | 二十五 | 十 作鄜畤。 | 二 | 十 | 二 | 二十二 | 四 | 曹桓公終生元年 | 十五 | 九 | ||
十六 | 十四 | 四十 | 二十六 | 十一 | 三 | 十一 | 三 | 二十三 | 五 | 二 | 十六 | 十 | ||
十七 | 十五 | 四十一 | 二十七 | 十二 | 四 | 十二 | 四 | 陳文公圉元年 生桓公鮑、厲公他。他母蔡女。 | 六 | 三 | 十七 生大叔段(一五)。 | 十一 | ||
十八 | 十六 | 四十二 | 二十八 | 十三 | 五 | 十三 | 五 | 二 | 七 | 四 | 十八 | 十二 | ||
十九 | 十七 | 四十三 | 二十九 | 十四 | 六 | 十四 | 六 | 三 | 八 | 五 | 十九 | 十三 | ||
二十 | 十八 | 四十四 | 三十 | 十五 | 七 | 十五 | 七 | 四 | 九 | 六 | 二十 | 十四 | ||
二十一 | 十九 | 四十五 | 三十一 | 十六 | 八 | 十六 | 八 | 五 | 十 | 七 | 二十一 | 十五 | ||
二十二 | 二十 | 四十六 | 三十二 | 十七 | 九 | 十七 | 九 | 六 | 蔡宣侯楷論元年 | 八 | 二十二 | 十六 | ||
二十三 | 二十一 | 四十七 | 三十三 | 十八 | 十 | 十八 生魯桓公母 | 十 | 七 | 二 | 九 | 二十三 | 十七 | ||
甲午 | 二十四 | 二十二 | 四十八 | 三十四 | 十九 作祠陳寶。 | 十一 | 宋宣公力元年 | 十一 | 八 | 三 | 十 | 二十四 | 十八 | |
二十五 | 二十三 | 四十九 | 三十五 | 二十 | 十二 | 二 | 十二 | 九 | 四 | 十一 | 二十五 | 十九 | ||
二十六 | 二十四 | 五十 | 晉昭侯元年 封季弟成師與曲沃(一六)。大於國,君子譏曰:「晉人亂自曲沃始矣。」 | 二十一 | 十三 | 三 | 十三 | 十 文公卒。 | 五 | 十二 | 二十六 | 二十 | ||
二十七 | 二十五 | 五十一 | 二 | 二十二 | 十四 | 四 | 十四 | 陳桓公元年 | 六 | 十三 | 二十七 | 二十一 | ||
二十八 | 二十六 | 五十二 | 三 | 二十三 | 十五 | 五 | 十五 | 二 | 七 | 十四 | 鄭莊公寐生元年 祭仲相(一七)。 | 二十二 | ||
二十九 | 二十七 | 五十三 | 四 | 二十四 | 十六 | 六 | 十六 | 三 | 八 | 十五 | 二 | 二十三 | ||
三十 | 二十八 | 五十四 | 五 | 二十五 | 十七 | 七 | 十七 愛妾子州吁,州吁好兵。 | 四 | 九 | 十六 | 三 | 二十四 | ||
三十一 | 二十九 | 五十五 | 六 | 二十六 | 武王立。 | 八 | 十八 | 五 | 十 | 十七 | 四 | 二十五 | ||
三十二 | 三十 | 五十六 | 潘父殺昭侯,納成師,不克。昭侯子立,是爲孝侯。【索隱】昭侯,文侯仇之子。系家云晉大夫臣潘父殺昭侯,迎曲沃桓叔,晉人攻之,立昭侯子平,是爲孝侯也。 | 二十七 | 二 | 九 | 十九 | 六 | 十一 | 十八 | 五 | 二十六 | ||
三十三 | 三十一 | 五十七 | 二 | 二十八 | 三 | 十 | 二十 | 七 | 十二 | 十九 | 六 | 二十七 |
小说封面

作者:司马迁史记
《史记》系纪传体通史,一百三十卷,西汉司马迁著,约成书于西汉武帝征和年间。“史记”一词,东汉之前乃一切史书之统称,后始为司马迁史书之专称,原书最初被称作《太史公书》,到东汉桓帝才改称为《史记》。此书体例为纪传体之滥觞,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以纪和列传为主体,故名纪传体,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征和三年三千年的历史。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目的在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原始察终,见盛观衰”。
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博学多闻, 遍游名山大川,曾从当时著名学者孔安国学过《尚书》等,其父司马谈立志要写一部全面系统的史书,无奈生年有限,遗命司马迁完成。元封三年,迁为太史令,主管文史资料和天文历法,五年后,着手撰写《史记》。然世事难测,天汉二年,汉将李陵投降匈奴,迁向武帝表示应客观评价李陵功过,因而身陷囹圄,惨遭宫刑。这不仅是肉体上的摧残,更是精神上的凌辱,司马迁不堪此冤,甚至想离开人世,但想到自己的史书“草创未就”,不甘心半途而废,权衡之后,决心忍辱苟活也要完成自己的事业,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史记》的写作,直至临终才搁笔。
以个人力量编写纵贯中国整个上古时代的通史,几千年来,无出其右者。司马迁不以成败论英雄,而以人格的魅力作为抑扬的标准。例如对于失败者项羽,司马迁赋予了种种悲剧英雄人格力量,写项羽之神勇,诸侯将“莫敢仰视”,写虞姬项羽之别,悲歌和应,更是千古离别之冠,赚尽诗人才子笔墨,荡尽失意之人哀肠。这使《史记》不仅成为史书之典范,也是不朽的文学名著,鲁迅先生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整部《史记》,帝王将相无数,英雄豪杰无数,鸿儒硕学无数,司马迁“想见其为人”的,唯有孔子与屈原,司马迁欣赏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魄;屈原的遭遇,与己身之遭遇同病相怜,其恢宏之辞章,也为司马迁所向往,融入历史的写作中,使其成为一幅瑰丽雄浑、荡气回肠、悲天悯人的历史画卷。
《史记》原为完帙,但在流传过程中却有残缺。《汉书·司马迁传》云《史记》“而十篇缺,有录无书”。元帝、成帝时,褚少孙补作的部分,均冠有“褚先生曰”字样,颇易区别。今本《史记》一百三十篇亦非全出自司马迁之手,但绝大部分是司马迁的手笔,基本上保留了《史记》的原貌。现存《史记》有三家注,即南朝刘宋裴骃的《集解》、唐司马贞的《索隐》和张守节的《正义》。三家注原先各自单行,自北宋始将三家注散列在正文下合为一编。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有点校本。今据百衲本整理。